江西省招警考试《常识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发布时间:2015-01-28 10:36:04 来源:一佳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 我要分享
江西一佳教育为大家整理江西省招警考试常识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议考生收藏此页面,以便指定复习计划。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978年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性在于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体系。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九个方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培养“四有”新人;
5)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开放;
6)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问题——“三步走”战略;
8)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与自身建设、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军队是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祖国统一问题——“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的伟大思想成果,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指导思想是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种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基本理论。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和谐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决定,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胡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也能更好的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4.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规定所决定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2)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本文章由江西一佳教育独家提供】
责编:一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