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标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5-04-08 11:07:20 来源:一佳公务员考试网 点击量: 我要分享
标点符号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提示点,和关联词类似,它也是一种微观的做题方法。我们要关注的标点符号主要有:表示并列关系的顿号、逗号、分号,表示解释说明关系的冒号、破折号、括号,表示引用、强调或讽刺的引号,以及表示疑问、反问或设问的问号等。
【例1】(2014年国考)
胡适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步骤:首先要能            ,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之后要能对提出的假说做严格的论证或实验            。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去粗取精  言之成理                            B. 不拘一格  革故鼎新
C. 吐故纳新  有的放矢                            D. 标新立异  去伪存真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D。胡适提出的观点“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句话概括了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步骤。由此可见,第一个空应当与“大胆地假设”含义相似,第二个空则应当与“小心地求证”含义相似。第一空,“标新立异”是提出新主张、新见解,符合“大胆地假设”。“去伪存真”则是去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符合“小心地求证”。 故答案选D。
【变1】(2009年9•13联考)
“不折腾”,其实是对一个常识的______: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______致力于增进以民主和民生为双轴的全民核心利益,必须______改善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在内的公共生活,必须在安定和谐中让民众免于匮乏与恐惧。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确认  全心全意  自力更生     B.概括  坚定不移  殚精竭虑
C.阐发  矢志不渝  高瞻远瞩     D.重申  聚精会神  锲而不舍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D。注意第一空后面的“:”,说明后面的句子都是对前面的解释,注意后面有三个并列的“必须”,表示强调,那么用“重申”会更合适一点,“确认”、“概括”和“阐发”表示的程度都太轻,基本上可以确定答案为D,再结合第二空和第三空,“聚精会神”表示专注,“锲而不舍”表示执着,与语境相符,因此答案为D。
    核心提示:并列关系和解释说明关系的标点符号都是表示“近义对应”关系,即我们要从词语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角度找近义对应关系。
【例2】(2010年国考)
在安科莱,以畜牧为生的希马人和以农业为生的伊鲁人共同居住;在亚利桑那,纳瓦霍人以前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现在主要以畜牧为生,他们与经营农业的霍皮人为邻;澳洲东南沿海地带以前住着以渔猎和掠粮为生的土著居民,现在却住着从事农业、畜牧业及工业的欧洲人。
作者列举这些事实意在说明(    )。
A.环境迫使人们接受某种生活方式          
B.人们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C.不同文化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和谐相处      
D.地理环境并非人类生产方式的决定因素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D。注意文段中的表示并列的标点符号“;”,说明文段举的三个事实都是在同一个层次上,需要我们提取它们的共同要素:三个事例中都提到了在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出现。符合这层意思的只有选项D,注意C项中的“和谐相处”在第三个事例中不能体现,因此答案为D。
【变2】(2011年4•24联考)
尽管“负面新闻”关注的是体现冲突、对抗、不和谐的负面题材,报道者对题材的使用角度与表现方式却可能不尽相同:优秀的报道者往往在负面题材中发现积极的因素,即使发现不了积极的因素,也会以建设性的态度处理消极因素,给人以警醒、反思;而蹩脚的报道者面对某些负面题材,会以猎奇、把玩的心态进行报道,使人徘徊于感官的刺激当中,难以获得精神的震撼、洗礼与反思,反而会扩大人们对社会的恐惧与不安全感,造成极坏的影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即使负面题材也包含着可供挖掘的积极因素
B.报道者是否优秀主要体现在对负面题材的挖掘深度
C.对负面题材的处理方式是影响新闻效果的关键因素
D.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以更为积极的视角处理负面题材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C。注意文段中的标点符号,一个是“:”,说明在此之前是总句,总结出“不同的报道者对负面题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个观点,在此之后是分句,表示对前面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另一个是“;”,说明前后是并列的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讲优秀的报道者如何处理负面题材,后一个分句讲蹩脚的报道者如何处理负面题材,通过对两个分句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报道者处理方式的不同对新闻效果的影响,符合此意思的只有C项,注意D项的“新闻工作者”是对文中“报道者”的偷换,两者并不能打等号,而且只讲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具有概括性,因此答案为C。
    核心提示:在片段阅读中,标点符号主要服务于句式结构,如冒号表示总分关系,而分号表示并列关系等。
【例3】(2010年4•25联考)
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所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灾难降临时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D。注意整个文段都是一个“设问”结构,前面提出了两个疑问,最后一句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对于意图型题目,重点应是对问题的回答部分,即最后一句话,其关键词是“教育”,因此答案为D。
【变3】(2010年9•18联考)
清末民初,一批西方人跑到中国西南山区进行科学考察或偷猎活动。他们中有人在山区发现了一种体型较小的有尾熊,由于当地人称其为“山地熊”或“猫熊”,他们在文章中也称其为“猫熊”。“猫熊”后来为什么叫成“熊猫”了呢?民国以后,有些书刊由传统的竖排改为横排,有人由于左右行文的不同,把“猫熊”读成了“熊猫”。不过,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动物学界没有对它进行明确的分类。
这段文字主要是(   )。
A.论述熊猫如何进入研究视野     B.介绍“熊猫”一词的由来
C.表明应对熊猫进行科学分类     D.说明对“熊猫”的误称由来已久
【一佳名师解析】此题答案为B。注意文段后面是一个设句结构,后面两句话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由于这是一个主旨题,所以重点在问题,而不在具体的回答,即“熊猫”一词的来由问题,因此答案为B。
如果本题的问法换成“这段文字意在说明”,那么答案就不是B,而是C,这种问法的区别我们在后面的具体题型中还会进一步介绍。
    核心提示:在疑问、反问和设问结构中,设问是最常见出题形式。设问由“问”和“答”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设句的重点位置依问法的不同而不同,即“主旨在问,意图在答”。

责编:一佳教育